您的位置:首页>学习心得
艰苦奋斗是“做合格党员”的必然要求(汪宏波)
来源: 发布时间:2016-07-08

  通过参加省委组织部组织的第三期延安培训,我第一次踏上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近距离聆听和触摸了我们党1935-1948年那段辉煌的革命历史。

  在课堂教学中,党史专家们讲述了我们党《从井冈山到延安》以及《在延安十三年》的革命历程,并结合历史与现实,高屋建瓴地梳理《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大格局》,显著提升了我的党史知识和理论水平。在革命旧址里,一间间简陋的窑洞、一张张黑白的照片呈现出我们党在延安的生产战斗的艰苦环境、无与伦比的革命热情,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灵魂受到了洗礼。

  通过此次培训,我深刻认识到:无论是战火纷飞的困难岁月,还是欣欣向荣的发展时期,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永远都是“做合格党员”的必然要求。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具体认识:

  (一)艰苦奋斗是革命历史的精神财富

  在漫漫长征路上,红军面临着“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的险恶环境,但他们胸怀革命理想,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谱写了一曲“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英雄史诗,创造了“行军二万五千里,穿越十四个省份,经历几百场战斗”的人间奇迹,铸就了不怕牺牲、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为后世所景仰。

  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面临国民党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为此,我们党发动了全军大生产运动,决定屯垦自给。三五九旅开进南泥湾,开荒种地,风餐露宿,3年的时间开荒26万亩,实现了“耕一余一”,繁荣了边区经济,满足了战备供需。广大官兵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将荒无人烟的“烂泥湾”改造成“到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这是一段悲壮又浪漫的奋斗故事,在艰苦环境下诞生了不朽的“南泥湾精神”。

  在延安革命旧址,低矮的楼房、狭小的窑洞、打满补丁的衣服、陈旧的书桌器具,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那段艰苦的峥嵘岁月。艰苦奋斗,正是革命历史给我们党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二)艰苦奋斗是改革发展的国之利器

  如果说革命阶段的艰苦,源自战争的破坏、资源的匮乏和国力的衰弱,那么在和谐稳定经济繁荣的今天,是否就不再艰苦了?不需要艰苦奋斗了?我认为,在当下改革发展的新时期,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仍然是国之利器、党之利器。

  邓小平同志多次指出:“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在当今改革发展攻坚阶段,我们党面临的不再是“雪山草地”、“围追堵截”的险恶环境,而是急需克服的“经济不平衡”、“自然资源短缺”、“改革经验不足”等困难条件,这些困难丝毫不亚于长征和延安时期,对改革发展形成全局的、长期的制约。要克服这些困难,我们党必须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用艰苦奋斗坚定信念,用艰苦奋斗团结人心,用艰苦奋斗探索改革,用艰苦奋斗发展生产。不能在取得一点点阶段成绩之后,就滋生功劳情绪和享乐意识,抛弃了艰苦奋斗的传统,改革发展的事业就会迎来挫折。

  (三)艰苦奋斗是共产党员的鲜明印记

  延安周边的延川县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识青年曾经下乡插队的地方。培训中,我了解到习总书记当时的生活非常艰苦,然而他白天辛勤劳动,夜晚挑灯苦读,还带领村民建立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解决了困扰农村的能源问题。习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生活,向我们展示了一名青年共产党员艰苦奋斗的生动景象。

  我们党从建党到革命,始终处于艰苦的外部环境。这样一个政党以全中国的民族解放为目标,不以个人私利为目的。正是这种艰苦的外部环境和崇高的奋斗目标,要求每个党员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不是自私享乐,不是争名夺利,而是艰苦奋斗,是奉献牺牲,这才是共产党员身上应该具备的鲜明印记。

  经过六天的培训学习,我深刻领会到:艰苦奋斗,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改革发展时期,都具有强烈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做合格党员”的必然要求。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我将继续学习领会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我将努力实践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 版权所有 苏ICP备050077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