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传媒扫描

01-24 江苏新闻网:南极科考队员:脸部干到变形 半途遇鬼见愁路

中新江苏网南京124日电 (记者 朱晓颖)南极科考内陆队队员、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教授魏海坤24日发回极地探险经历:在南极低温、烈日、67级大风的环境下,内陆队16个人七手八脚将200多吨物资搬上21个雪橇,直至昆仑站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建成运行。行进中,科考队员的脸干到变形,又遭遇鬼见愁路,6部车中5部陷落雪地……

实际上,昆仑站上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是所有天文观测设备的支撑系统,提供电力、通信、遥控、监测、数据传输保障,其实也是为中国在冰穹A地区建设大型天文台做前期准备,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副研究员、中国南极天文中心专家朱镇熹告诉记者。本月8日,由紫金山天文台、东南大学研制的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在南极昆仑站运行。

魏海坤说,内陆队,也就是昆仑队总是历次南极科考队中规模最小、风险最大、条件最艰苦、任务最艰巨的一个队。几乎所有人都会累掉一层皮。我们的脸先是变红,然后变紫黑色,接着是脸皮开始脱落,并伴随着嘴唇开裂。我们这些大老爷们个个都涂防晒霜、润唇膏,但都没用,当然,不涂更惨。

内陆对此次科考带了2辆卡特、4PB300雪地车、21个雪橇,行进中遭遇很多困难。路却越来越难走,雪坎变多变高,但好歹是软雪。到下午5点左右,路面更糟,6个车有5个都相继陷落了。魏海坤说,这就是老科考常提起的鬼见愁路,长三四十公里,路上雪坎很多,而且又硬又高,有的甚至高达2米。能见度不好的时候,走这段路简直是灾难。

记者了解到,内陆队抵达昆仑站后,随即便投入到天文科考智能支撑平台建设工作中,目前,首批数据已发回位于北半球的紫金山天文台南京办公室。坐在办公室发送指令,便可遥控千万里之外的南极设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