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人生的指路人--怀念我的恩师陆埮先生(南京大学王祥玉教授)

撰稿: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31日

  先生追思会结束后我们一行来到先生的墓前。南京雨花台功德园满眼翠绿,苍劲的树木衬托出肃穆的气氛。先生的墓碑被白色和黄色的鲜花包围,早春明媚阳光洒在上面,显得明亮而圣洁。墓碑上有一张先生的彩色照片,照片上先生的笑容是那么熟悉而慈祥,恍惚间仿佛先生还在身边,音容笑貌竟是那么的清晰。跟先生交往的一幕幕便也浮现眼前。

  我第一次见先生是在我硕士三年级那年(1998年)。因为想考先生的博士,我的硕士导师须重明把我带到先生家里,就是北京西路二号新村的教工宿舍。我在书房第一次见到先生,先生的书房并不大,摆满了书架和写字桌,写字桌和沙发到处都是书。先生给我第一印象是非常的和蔼和朴素,让人不感到拘束。见面后先生送给我一本他和罗辽复老师的科普著作《从电子到夸克》。他鼓励我考博,还跟我说有任何问题随时给他打电话。记得印象很深的一句话是:“我睡觉晚,你十二点给我打电话也不迟”。这第一次见面让我深深感觉到先生待人亲切和随和。

  博士入学后,先生经常跟我谈研究方向的热点问题。他像一个舵手,虽然没有给出课题,但他指引方向。学生选择课题完全是自由的。他时常会问我的工作进展,但我从不会有任何的压迫感。在1999年左右,当时观测发现了伽玛暴是喷流结构的证据。先生感觉这个方向很有意思,建议我深入做一做。但我当时对高能现象更有兴趣,便没有及时去做。先生尊重我自己的兴趣。事实证明先生对前沿方向具有敏锐的眼光,后来关于喷流的研究热点持续了较长时间,我才感觉到错过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先生的教育是开放和自由的,我想这跟先生的朴素随和的为人风格是一致的。

  我读博士时先生已年近七十。尽管这样,先生每次对我的论文都要仔细修改。先生在2000年后患上了颈椎导致的眩晕症,期间多次生病住院,医生一再强调要他卧床休息。可有一次我去医院看他,竟发现他把我的文章初稿打印出带到了医院,在文章上面进行了密密麻麻的修改。

  博士期间及工作后,我多次去先生家,每次先生和师母都像接待好友一样接待我,我们谈天文,物理,先生有时还谈到他的业余兴趣如音乐和古诗。跟先生的相处感觉不到老师的距离,而多了一份相知朋友的感觉。先生对待学生正如他自己在《陆埮: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工作》一文中所说:“我一直声明我不是严师,我和学生之间既是师生关系,更是朋友关系”。先生正是用这样的教书育人风格感染我们。先生对学生的关心又像对自己的孩子。记得博士读书期间有一次生病,先生知道后亲自来到研究生宿舍看望我。先生当时年近七旬,令我非常感动又很不安。走的时候我要送他下楼,但先生执意不让,我还记得他说“你身体不好,你要是下楼,我就不走”,我只能看着先生一步一步慢慢下楼的背影。

  先生不光是我学习的导师,还是我人生道路的指引人,在人生的许多重要路口他都为我铺路和指引方向。博士毕业后先生极力推荐我留校工作,我有幸继续从事科研工作。毕业后,先生鼓励我申请全国优博,后有幸获得成功。先生先得知我们获奖的消息,在晚上打来电话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我。我还记得他电话里说:“我知道你可能睡觉了,但我还是想把这个好消息现在告诉你”。先生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我们,这对我从事科研的信心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工作后在一些方面遇到过不顺,我也跟先生交流。记得先生总是很淡定地说: "不要急,慢慢来”。先生总是用朴实的话让我内心的烦躁慢慢消除。想想先生自身经历过大得多的坎坷,他总是从容大度。再想想自己遇到一点挫折就烦躁,真是感到无比惭愧。

  先生是个乐观的人。先生小时候多病多难,后来遇到文革到部队工厂上班,干过锅炉工人。即使在那段日子里先生依然进行他热爱的科学研究。科学春天来临后,先生才调到南大工作。不管受到什么样的挫折,先生总是乐观对待。先生患眩晕症住院,我去看他。他对病情说得轻描淡写,倒是饶有兴趣地跟我讲他刚做过的脑部核磁共振检查的原理,并说起我国科学家虞福春教授如何对核磁共振的贡献。先生把对病情的讲述变成了一个科学研究的故事。先生在2014年初又因劳累住院。我们去看他时,先生讲到他的病情笑着说:"这一次他是脑部血管中血液流淌过快,跟他十年前的病理刚好相反,以前的眩晕恰恰是血流过慢"。他把在我们看起来很严重的的病情竟说得如此轻松。也许正是因为先生对病情过于乐观的思想,又因不忍心拒绝别人邀请做报告而过早出院。这或许也是导致他后来在出差路上不幸摔倒的原因。

  无法忘记2014年9月10日教师节那天,我突然接到电话,告知先生摔倒正在人民医院急救。当我赶到医院时,先生已进入手术室。先生情况很不好,医生说有可能成为植物人时,我简直无法接受。从医院回来后,一直忐忑不安,期待能出现奇迹,却又不敢老打电话问。有一次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里梦见先生醒来,像个小孩一样跟我们说话。现在想想,大概有两个原因会做这样的梦。一是内心期望先生醒来,先生醒来大概很难恢复得像成年人。二是因为先生这么多年待人如小孩般一样至纯至善。2014年12月3日,梦被现实彻底破碎,传来先生的不幸消息。先生带着对科学事业的无限眷念与世长辞。

  先生把一生奉献给了他挚爱的科学事业,也奉献给了他深爱的学生。先生对学生的爱像父爱一样厚重如山。先生虽然离去,但先生为师的风范和高尚的品格却永远陪伴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2015年3月27日

                                                                 王祥玉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

                                    电话:025-89686327, xywang@nju.edu.cn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