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纪念文章

怀念导师陆埮院士(中科院高能所宋黎明研究员)

撰稿: 发布时间:2015年04月01日

  记得在19919月初的一天,我带着半箱书、半箱的行李奔赴南京开始我的博士研究生涯。研究宇宙、天体一直是心里向往的目标,能到我国天文学圣堂南京大学来学习,心里还是非常激动的。

  刚到南大时,戴子高介绍了陆老师的一些情况,加上我了解的其他信息,为陆老师画了一个大概的轮廓,朴实、执着、和蔼。记得第一次谈话是在天文系小院,当时是和戴子高一起过去的,我们穿过喧闹的校园,一路上扯着年轻人关心的话题,但想到要和导师进行第一次正式的谈话,心里既有期待,也有紧张。

  和陆老师的谈话在当时的天体物理研究室进行,陆老师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国电影里的加州农民,身体壮实,脸色红润,说话热情。陆老师给我介绍了他关心的几个研究方向,由于以前多次听到过脉冲星的报告,我选择了脉冲星作为研究方向。随后,便开始了和RS模型、极冠、光速圆柱、外间隙等为伍的日子。由于以前的学习没有学习很多的天文基础,所以第一个问题就是补充天文知识。记得当时读书读的很苦,南京的夏天很热,几个人在宿舍里一人一个芭蕉扇,在台灯下边打蚊子边读书,冬天很冷,经常是盖着被子躺着看书。想起来学校门口的小餐馆,无论是馄饨还是面条味道都很好,急匆匆赶去,吃完就急匆匆离开,重新回到书桌旁。也许应该庆幸当时还没有手机,使我们无法分心,买一份金陵晚报轮流读读算是每天换脑筋的时间。

    说到在南京的生活,不能不说饺子宴。我在南京的时候,师母还在美国,所以那几年的饺子宴都是陆老师小女儿轻铱为主力,我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和陆老师看录像,再就是消灭饺子,当然餐后的一片狼藉也要小师妹收拾,现在想起来真应该请小师妹好好吃一顿,以补偿当年的付出。我记得有一年看的是西游记的最后一集,陆老师对唐僧师徒四人最后获得的封赏分析的头头是道,让我对陆老师有新的认识和发现,令人难忘。

    在攻读博士期间,我永远忘不了陆老师修改我第一篇论文时的情况。严格的审查是少不了的,从文章的出发点、现有基础、公式推导、结论等进行审查,通过后可以写成文字稿。我的论文写在稿纸上,是关于脉冲星gamma射线光度的研究内容,陆老师找我再次讨论的时候,上边写满了批注和修改,有关于结果论述的内容,有关于编排的内容,还有就是关于标点符号的修改。说起来真的是很惭愧,有些编排编辑的符号和用法我还是从陆老师那里学会的。这种严谨伴随着我科研工作的起步,也将伴随我科研工作的一生。

    陆老师是偏理论研究的一位大家,但同时对观测和数据处理非常重视。在提出脉冲星“代参数”概念并构建模型研究脉冲星的gamma射线辐射不久,陆老师就安排我到中科院高能所,跟随李惕碚、马宇倩等老师利用欧洲天文卫星COS-B、美国天文卫星CGRO数据进行gamma射线脉冲星的搜索工作,我从数据分析零基础起步,在高能所老师的带领下,完成对“代参数”模型预言的gamma射线脉冲星的搜索,并掌握了脉冲星搜索的技术和方法。这段经历也为我毕业后从事天文卫星数据分析工作,有幸参加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的研制打下了基础。

    听先生的报告,那绝对是一种享受。条理清楚,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有科学、有人文、有历史,不仅能够了解研究进展的内容,还能了解到它的内涵,体会对科学进步的推动作用,还能了解到科学思想的起源和历史趣事。听师母讲,陆老师一年的报告次数多达30多次,这种工作强度令我们这些晚辈都自愧不如,实际上从陆老师治学严谨的态度上可以判断,每个报告中蕴含的工作量都是很大的。记得在2002年,中微子研究和X射线掠射成像获得诺贝尔奖,我和陆老师合写过一篇介绍文章。说真的,说是合写,实际上从收集材料到初稿都是先生一人完成。先生多次和我详细讨论文稿的内容,核实其中的细节,甚至其中段落划分、标点的修改等内容,严肃认真之至。我从中感受到科普工作之难,工作量之大,需要投入的精力之多,对陆老师热心科普、无悔投入的精神感到钦佩。

    2003年,在我踌躇满志事业也处于上升期的时候,我的夫人不幸病逝。在陪伴夫人多方求医,最终只能束手无策的情况下,对我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心态非常的消沉,40岁不到的年纪,患上了多种疾病。记得有一天,家里的电话铃突然响起,是陆老师和师母了解到我的情况,利用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来看看我。我记得那天师母抓着我的手不断地劝导我,陆老师则以一种慈爱的目光看着我,希望我能振作起来。那段日子,只要陆老师和师母到北京来,就会给我通个电话,了解我的情况,我知道在先生和师母的心中对我多了一份牵挂。在我走出阴影后,承担了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地面应用系统的研制任务,这是中国第一个类似的应用系统,在工作中克服了系统复杂、从零起步等各种困难,目前系统即将建成,以这点小小的成绩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

    327日参加完先生的追思会,返回北京。一路上思绪翻腾,又想起我多次思考的一个问题,在博士期间学到了什么?我想建立科学的世界观是先生教会我的第一件事情。无论是直观的物理推论,还是细致的理论分析,在科学研究中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实际上引领我们探索道路的是我们对自然的总的认识,是我们的世界观。陆老师教会我,以科学观测为基础,物理规律为经纬,去研究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陆老师是物理大师,不仅物理概念非常清楚,而且可以使用多种方法,分析事物和现象之间的主要联系和主要矛盾,排除次要因素,画出理解事物的主线。先生经常讲:宇宙及其天体是极端条件下的物理实验室,强引力、强磁场、强能量密度等,非常适合开展基础物理规律的研究;中子星是一个大原子核,但束缚却强于地球上的原子核,以此教育我们要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去理解天文现象,同时激励我们开展基础规律的研究,当然这些描述对研究途径和方法也有很好的启迪。

    先生教会我的第二件事情,是如何持续激发科研乐趣。在南大的日子里,我自己不乏灵光一闪产生一个得意想法的时刻,每每这时师兄弟们总会先激辩一番,等到小组会上再讲时,陆老师不会直接否定任何的想法,总是听清楚想法后再提出几个问题,讨论中时常发现原始的想法不可行,或者会激发出更进一步的想法。我想从陆老师的角度是要求证新想法在物理上是有意义的、在实际上影响因素是完备的,抽象后的事物反应了主要因素和影响,当然要做到这一点是非常难的,要求导师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对现象的分析有极深的功力。而学生们则经历了从想法产生到产生结论的论证过程,享受了不断冲击未知世界的那种兴奋和激情,长期下来将会对学生的研究方法和思维习惯产生影响。陆老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一个故事:尼尔斯.玻尔接受前苏联邀请,前去进行访问。在会场有人好奇地问:"请问,你有什么办法,把那么多有才华的青年人团结在自已的周围?" 玻尔笑了,十分坦然地回答:"因为我不怕在年轻人面前承认自已的不足,因为我不怕承认自已是傻瓜。" 而临时担任翻译的李夫希兹把玻尔的话翻译成了"我不怕青年人是傻瓜"。顿时,引起哄堂大笑。事后,前苏联院士卡皮察对此事深有感触,说:李夫希兹一语之差,恰恰点出了玻尔学派与前苏阿联朗道学派的不同风格。在陆老师身边,科研的激情不会熄灭,也不会被压抑,先生总是打开一扇扇新的窗户,引导你去进行新的探索,享受探索的快乐。

    先生教会我的第三件事,科学要用一生不懈的追求。陆老师和罗辽复、杨国琛先生通过通信研究粒子物理的故事写成了书--《奇异的书简》,将永远激励着后辈晚学创造条件坚持自己的追求。先生曾经跟我谈起他的研究方向的转变,从粒子物理到宇宙学,到高能天体物理,并在这些领域已经成为理所当然的专家。但根据学科的最新发展,在年逾古稀的年龄,先生仍然孜孜不倦有勇气再次转移研究兴趣到暗物质、暗能量宇宙学,去追求科学研究的新前沿。追寻先生科研的足迹,可以发现先生一生追求理解事物之理,宇宙之源,无论什么时候、什么条件。我也曾问我自己,现在再开始新领域的研究是不是晚了,年纪是不是大了?但想起先生,我就不敢再有丝毫的犹豫和懈怠,开始投入新的工作。我想科学研究是先生的生活方式而不是生存手段,这一点也将是我毕生的追求。

    先生教会我的第四件事,无论做什么,首要在于做人,心脏虽然只有一个拳头大小,却应该盛得下整个世界。我经常想,是什么原因让先生受了委屈仍然不改初衷,照样宽厚待人?是什么原因让先生这么积极地提携后进,甘做人梯,无悔而且无我?有一天我终于明白了,这一切都来源于先生的品德。先生说过:几十年的工作和生活,我深深体会到,无论做什么,首先在于做人。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待人诚恳等等,都是首要的要求。在先生的心里,有研究的进展,有国家的需要,有学生的成长,却没有自己的位置。先生的教育不仅是言传,也不仅是身教,我想还有品德的感召,这样才使得学生们无论是飞流直下,还是江涛汹涌,还是潺潺溪流,都归于大海,成为对国家、科学研究有用的人才。做一个像先生那样的人,是我的人生目标。

    不经意间,脑海里闪出诗人海子的诗句: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我闭上眼睛,脑海里突然现出了星云的翻腾,剧烈的迸发,随后归于宁静,在茫茫宇宙中远远地浮现出一片明亮的星云,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因为哪里有宇宙的奥秘,有先生的精神,还有陆埮星。

    我心属宇宙。

                                                    宋黎明,2015-03-31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