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创新文化 >> 缅怀陆埮院士 >> 消息及通知

陆埮院士生平

撰稿: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05日

沉痛悼念陆埮院士

陆埮院士生平

  我国著名天文学家、物理学家、教育家和战略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陆埮先生因病于2014年12月3日11点12分在南京逝世,享年83岁。

  陆埮先生1932年2月23日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南门外东市河;1946年考入常熟县初级中学;1949年9月考入东吴大学附属高中;1952年参加全国统一高考,以数学满分、物理接近满分的优异成绩被录取到留苏预备班,3个月后因肺部体检有结核病灶休学回家养病,次年即1953年免考进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57年毕业。1957-1978期间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系,1981年起任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调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埮先生曾长期担任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1978年至1993年连续当选为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1981年起担任中国物理学会《物理学进展》副主编,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及该学会第四届和第八届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1982年起成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2004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2006年出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研究中心”首任主任,为我国高能天体物理和宇宙学学科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

  陆埮先生从青年开始就对科学怀着强烈的热情,持久不懈,在对科学理想的追求中度过了不凡的一生。他长期从事物理学和天文学的教学与科研,十分注重理论与观测相结合,富有创新精神,作风严谨不苟。他的研究领域涉及粒子物理、伽玛射线暴、脉冲星、奇异星和宇宙学等多个方面,提出和发展了多项新理论和新模型,特别是伽玛暴和致密星理论成果有力推动了高能天体物理的发展。他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并著有《从电子到夸克》、《宇宙—物理学的最大研究对象》等专著,取得了丰硕的科研与教学成果。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授予的“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1980年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成果一等奖,1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1992年起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8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998年获中国天文学会张钰哲奖,2002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1年和2004年两次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00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杰出贡献教师称号,2008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天文学奖”。为表彰陆埮先生对天文学研究作出的贡献,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将中国国家天文台1998年2月23日发现、国际永久编号为91023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陆埮星”。

  陆埮先生在国际学术界享有盛誉,1980年起就应邀赴美国、欧洲和日本著名高校和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访问,多次应诺贝尔奖提名委员会邀请提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候选人。

  陆埮先生一生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淡泊名利。他为人谦虚谨慎,作风正派,做事认真,待人诚恳,将全部心血奉献给了物理学和天文学教育和科研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我国科学界公认的良师益友。他和他的两位北京大学同班同学罗辽复(内蒙古大学)和杨国琛(河北工业大学)在1960年到1978年近20年里利用业余时间异地合作产生了多达3000多封通信,共发表了四十多篇论文,在学术界传为佳话,一位著名作家基于他们的动人事迹写成报告文学《奇异的书简》。

  陆埮先生自1969年9月至1978年4月由长春防化学院转业到南京电讯仪器厂技术情报室,在那里他创办了《电子技术与数字化》不定期刊物,曾用路坦、季术、麦冲、郑贤波等笔名发表文章介绍频率计产品,在全国极受欢迎。北京计量局曾一次就买去128本,此杂志在陆埮先生调进南京大学天文学系才停刊。陆埮先生在此期间还将国外最新的用“阿伦方差”来表征标准频率引进我国,为此全国频率标准会议特邀他参加该会。陆埮先生还将数字技术引入到新的仪器产品中,该项目获得了奖励。

  1984年,陆埮先生和他的学生研究发现夸克非轻子弱过程对奇异星的径向振荡有非常强的阻尼效应。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陆埮先生在研究脉冲星辐射时,还提出了“代参数”这一重要概念。

  陆埮先生亲自领导学生一起创建了“南京伽玛射线暴科学研究团队”。1991年初他应邀到香港访问半年,结束后自己出钱买回来一台386计算机和24针打印机,并将世界上最新的伽玛射线暴卫星数据人手一份发给所有研究生,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陆埮先生每天和研究生一起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各人特长。他们日夜工作,持之以恒,终于取得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陆埮先生与他的学生在伽玛暴余辉刚发现不久就研究了其星风环境和致密介质环境,有力地支持了伽玛暴起源于大质量恒星塌缩的观点。他们提出了伽玛暴余辉动力学演化的统一模型,可描述从早期极端相对论到晚期非相对论阶段的整个演化过程。正是由于陆埮先生带领的南京伽玛暴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的影响力,2008年国际伽玛射线暴大会在南京成功举办。

  陆埮先生言传身教,教书育人,曾开设过《原子核物理》(自编讲义)、《力学》、《近代物理》、《粒子物理导论》、《宇宙学》、《近代天文讲座》等物理和天文课程,培养学生的成才率、优才率非常高,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学术带头人,他们今天都是我国天文事业的骨干力量。

  陆埮先生一生坚持把科学前沿知识传播给公众,引导青少年的科学兴趣,鼓励年轻人投身科学研究事业。他的科普著作在年青学子中享有盛誉。

  陆埮先生用生命谱写了精彩的人生,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陆埮先生的逝世,是我国天文界、物理界、教育界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重大损失。他的卓越成就、科学精神和高尚品格受到国内外科学家的广泛赞誉和敬仰,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并将激励我们在落实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中,推动紫金山天文台的跨越发展。

  陆埮先生千古!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