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科研进展

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监督推进会在冷湖顺利召开

  7月25日,青海省重大科技专项“天文大科学装置冷湖台址监测与先导科学研究”监督推进会在青海冷湖顺利召开。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政策法规与基础研究处处长瞿文蓉、主任科员多杰措、青海省海西州科技局局长唐瑞蓉、冷湖工业园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田才让等有关领导,以及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永恒研究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孔旭教授、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盘军研究员、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颜景志、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何飞副研究员等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副台长吴雪峰,课题负责人国家天文台邓李才研究员、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姚骑均、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所长周秉荣,以及来自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青海观测站、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青海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青海师范大学、青海民族大学、青海省冷湖行政委员会气象局、西华师范大学、青海省地震局等项目参与单位共30多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瞿文蓉处长主持。

  会议首先由专项首席科学家吴雪峰研究员就项目启动以来的任务进展情况进行了总体介绍,包括项目整体的研究内容进展、队伍组织建设,各课题组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亮点工作及预期前景等,对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困难进行了分析,对下一步工作的推进部署了详细的规划。

  随后,各课题组负责人分别介绍了课题进展情况。邓李才介绍了项目开展以来对冷湖赛什腾山4200米光学选址点选址进展,各项监测数据与国内外其它站点进行的对比分析显示,赛什腾山选址点是潜在的国际优良台址。姚骑均介绍了对赛什腾(冷湖)、阿达滩(茫崖)和哈拉湖雪山牧场(德令哈)三个候选射电多波段台址多次踏勘与长期水汽监测的数据收集与分析结果,并汇报了该课题组为射电多波段台址遴选与监测自行研发设备的研究进展。周秉荣对天文台址大气、地理地质环境监测与综合分析的进展情况作了介绍,对冷湖柴达木地区1961-2018年气象观测站58年的观测数据得到了统计分析结果,并整理和统计了冷湖地区历史气象、卫星遥感、地理环境、地质灾害、地震烈度、地震背景等资料,开展了相关数据分析。吴雪峰介绍了时域天文先导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进展,包括造父变星、引力波事件、伽玛射线暴等观测和研究,同时对标重大专项中、长期目标及发展规划,对未来基于冷湖及周边地区台址提出的天文大科学设备进行了介绍。

  在听取项目总体及各课题进展报告后,青海省科技厅、海西州科技局领导及与会专家学者就专项进展给与了充分的肯定。国内优良的天文台址是中国天文学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而天文观测基地则是支撑国内自主地面天文大科学装置、孕育重大原创发现、实现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保障和先决条件。青海省地处中国内陆腹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具有高海拔、大气透明度高、云量覆盖少和温湿度偏低的特点,拥有开展天文观测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同时,青海省在国家的版图上靠近中心地带,远离国境线,作为国家重器大型天文设备的落户地,在可到达性和战略安全角度都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与会领导及专家学者就项目进展及未来规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就项目下一阶段研究规划给出建设性意见。

  最后,青海科技厅、海西州科技局领导和与会专家考察了赛什腾山选址点,并现场听取了专项课题组的工程建设进展汇报。天文大科学装置在青海冷湖地区选址工作的开展,有利于保护海西州优质星空资源和天文观测环境,有利于吸引天文大科学装置落户,有利于汇聚天文前沿领域科技资源,为推动国家科技战略布局实施、建设世界级天文观测基地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还将促进青海省内相关高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天文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相关学科建设和发展,为青海省发展吸引、汇聚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创造良好的条件。各种地标性天文大科学装置的落成,还将有利于提高民众科学素养,提升海西地区绿色科学文旅价值,支持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


图1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致词


图2 重大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吴雪峰做项目总体进展报告



图3 邓李才、姚骑均、周秉荣、吴雪峰依次汇报四个课题进展情况


图4 会议合影


图5 青海省科技厅副厅长苏海红一行考察赛什腾山选址点(海拔4200米)现场


图6 赛什腾上4200米选址点天文选址设备(左、中)和自动气象站(右)


图7 赛什腾山4200米光学选址点合影

(撰稿:蒙克来、刘怡;摄影:蒙克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