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紫台简介 >> 院士风采

张钰哲:苍茫高天追星族

张钰哲,1902—1986,男,汉族,福建闽侯人,中国现代天文学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929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天文系博士毕业,回国担任中央大学物理系教授,1941年任国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所长。1950—1984年任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1943年-1946年和1949年-1985年任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1955年6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56年3月加入九三学社,任中央委员。1959年当选为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64年当选第三全国人大代表,连任四、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担任过国家科委天文学科组组长、中国科协第二届委员会委员和江...

陈彪:他大步走向太阳

陈彪,1923-,福建福州人,天体物理学家。194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物理系,1947年9月到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工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82年—1985年担任云南天文台台长,1985年后担任名誉台长。担任世界科学联合会日地物理委员会太阳物理专业代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等职。陈彪主要研究领域是太阳观测仪器的设计制作、太阳活动周期、太阳对流层结构等方面,同时致力于推进建立我国太阳观测网、组织太阳活动峰年全国观测、推动太阳物理领域国际交流合作等,对我国太阳物理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熊大闰:突破传统,潜心学问

熊大闰,1938—,江西南昌人,天体物理学家。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同年分配到紫金山天文台工作。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紫金山天文台学术委员会主任,《天文学报》主编,以及多个国家重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熊大闰在恒星对流理论以及与之有关的恒星结构、演化和脉动稳定性问题这一研究领域,提出独立的“熊氏对流理论”,解决了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该领域内诸多国际性难题。他曾先后荣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王丹萍科学奖,并发表多篇论著。

陆埮:半个多世纪的学习与工作

陆埮,1932—2014,江苏常熟人,天体物理学家。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先后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长春防化学院、南京电讯仪器厂工作1978年调入南京大学天文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7月调入紫金山天文台,同年11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南京大学天体物理研究室主任,第五、六、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天文学会理事和该学会高能天体物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天文联合会会员。2004年起任中国物理学会引力与相对论天体物理分会主任2006年初兼任南京大学与紫金山天文台共建的粒子-核-宇宙学联合...

常进:“要对得起国家的这份信任”

500公里外的太阳同步轨道上,来自中国的“悟空”正在太空中遨游。每天,它都在用“火眼金睛”探测宇宙高能粒子,努力为人类拨开暗物质的“乌云”。“‘悟空’的成功,证明了高能量分辨的薄探测器是可行的,为人类打开了观测宇宙的‘新窗口’。”春节假期,常进仍旧像一台开足马力的机器,在办公室奋战。作为“悟空”的“师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副台长、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首席科学家常进研究员用二十多年时间上下求索,找到一把探测暗物质的“钥匙”。“空间试验没有任何改正错误的机会,一个很小的错误都可能造成卫星失败......

史生才:做出有国际显示度的科研工作是最重要的

记者:祝贺你, 近日在江苏省人民政府授予的江苏省劳动模范中, 你榜上有名, 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史生才:其实大家的工作都差不多, 台里有些同志可能做得比我更好。我认为这一荣誉不仅属于我个人, 而是各方面对我们研究团队工作的认可。记者:能谈谈你这些年研究工作的情况吗?史生才:1989年至1992年期间, 主要参与了紫金山天文台13.7米射电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工作......